第八章 君子孝悌之道 原文:君子以遠小人,不惡而嚴。(《周易·遯卦》象) 譯文:君子應遠離小人,雖不表現厭惡,但是應以威嚴自律來遠離小人。 解讀:小人傷害君子,是由於小人心胸狹窄、不能寬容待人的結果。因此遠離小人,就是嚴於律己。 原文:君子以居賢德善俗。(《周易·漸卦》象) 譯文:君子要積蓄賢德,逐漸改變落後的風俗。 解讀:君子在安閒平凡的日子裏,要善言善行,日積月累,以備將來成就大業。 原文:君子以儉德闢難,不可榮以祿。(《周易·否卦》象) 譯文:君子應該收斂和自我約束,以避免災難,不可被榮華富貴所迷惑。 解讀:君子收斂德行,自己嚴格要求自己,不要與人同流合污。 原文: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。(《周易·同人卦》彖) 譯文:只有君子才能溝通天下人的意志,使之都成為志同道合之人。 解讀:通天下之志就是天下人同心同德,只有君子能領導大家同心同德。 原文: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,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 譯文: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裏,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,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。 解讀: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,也應該是人之常情。但如果連自己父母的年齡都不知道,就不可謂孝。更不要説在父母生日時為老人家祝壽了。一方面要祝福父母健康長壽,另一方面要時刻為父母年紀大健康容易出問題而擔憂,這是做子女應該考慮的。 原文:事父母能竭其力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 譯文:君子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。 解讀:侍奉父母盡心竭力,這是子女的義務。這應該包括對父母在精神上及物質上都應該盡心竭力兩個方面。 原文:父在,觀其志。父沒,觀其行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 譯文:父親在,看兒子是觀察他的志向;父親死了,是觀察他的行為。 解讀:父親在的時候,由於兒子不能獨立處事,所以關心的應是兒子的理想、志向,而不是兒子的行動;父親去世後,兒子獨立處事,所以觀察的重點是兒子的行動。 原文: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孝順父母,就是要在他們活着的時候,要按照對待父母的禮節禮數來侍奉他們;父母死了以後,要按照禮節禮數來埋葬和祭祀他們。 解讀:孝悌是仁之本,而孝的要求就是事之以禮,葬祭之以禮。由此也可見仁和禮是不可分的:禮的規定體現了仁的要求,依禮而行就是仁。 原文:父母唯其疾之憂。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孝就是做子女的要使自己的父母只為兒女的疾病擔憂(不必為子女的其他事情擔憂)。 解讀:子女要免除父母為自己除了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擔憂,子女應自己處理好事業、社交等所有事務,免得父母操心。父母對子女其他方面能少操心,這就是子女的孝順表現。 原文: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。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乎?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現在所謂的孝,只是説能贍養父母就行了。但是,如果對父母不敬,贍養父母和飼養狗馬又有什麼區別呢? 解讀:君子強調對父母的孝不能僅僅限於能養老,而重要的是強調一個敬字。孝字應首先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方面,而不應該只是經濟上的贍養。 原文: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難的是對父母要經常和顏悦色。只是父兄有事兒女去做;有酒飯給父兄吃,這樣就可以成為孝道了嗎? 解讀:這裏同樣是在強調對父母重在感情。人的臉色是內心情感的表露,所以説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悦色和發自內心的敬愛之情。光有替父母做事和供父母吃飯是不完全的孝。 原文: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 譯文:弟子們在家要盡孝心,出門在外對待一般友人要像對待兄弟一樣尊重和友愛。 解讀:悌,就是愛護兄弟。弟子在家盡孝,出門以後對待和自己同輩的人就像親兄弟一樣友愛。這是孔子對“悌”的概念的擴展,體現了儒家的博大胸懷。 原文:(孝)無違。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孝就是不違背禮節。 解讀:盡孝一方面要在心裏邊和行動上盡孝,使父母快樂愉快為標準;另一方面,盡孝也要按照禮儀禮節方面的規定去做。這一方面是為了督促不孝之子為父母盡孝,另一方面是告誡人們,不要做一些無實際意義的事情。 原文: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(《論語·里仁》) 譯文:侍奉父母,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,就要很委婉地勸止。自己的意見表達了,父母不聽從,還是恭恭敬敬不違抗,雖然憂愁,但不怨恨。 解讀:這裏表達的是兩個問題,一是孝敬父母的問題,二是勸諫父母的問題。孝敬父母時,不論父母是否有不對的地方,不論父母是否接受勸諫,都應該有孝敬的態度,不應該有怨恨。勸諫,不僅對父母,即使對其他人也都存在是否聽從的問題。父母做得不對,也應該批評、勸諫。父母不聽從,子女從心裏應該擔憂,而不是怨恨。 原文:喪致乎哀而止。(《論語·子張》) 譯文:喪事做到盡哀就可以了。 解讀:君子辦喪事,最重要的是對父母的哀痛之情。孔子主張盡哀了,其他可從簡。 原文:君子之居喪,食旨不甘,聞樂不樂,居處不安。(《論語·陽貨》) 譯文:君子在給父母治喪期間,吃美味不覺得香甜,聽音樂不覺得快樂,住在家裏不覺得舒服。 解讀:治喪是對父母盡孝的延續,應以盡哀為是。 原文: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親喪乎。(《論語·子張》) 譯文:人沒有能自己竭盡其感情的,如果有,則必定在父母死亡的時候吧。 解讀:只有在父母治喪期間,人才能傾盡自己的全部情感。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流露,也是孝的本質表現。 原文: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。(《論語·公冶長》) 譯文:君子能使老者安心,使朋友信任我,使青年人懷念我。 解讀:這是孔子的志向,也是社會和諧的標誌。老年人安於奉養,朋友之間相互信任,青年人懷之以恩,社會整體和諧。君子社會交往和處理政事中,對老人、朋友、青少年,都要關注到,他們對君子或執政者也會有一個良性的回報。 原文: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 譯文:君子能取長補短,協調各種不同意見,以達到和諧,但絕不是苟且求同,也不盲從附和;小人則只是苟且求同,不講不同意見的協調。 解讀: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,如烹飪是五味相和,音樂是五音相諧。同樣的東西湊在一起叫做同,如一碗水加在一桶水裏。同則沒有五味的差別,也沒有五音的差別。和與同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。和就是使不同的事物、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意見達到和諧、協調。力求和諧與和諧的破壞,是事物發展中的兩種狀態,對事物的發展都是重要的。我們要力求和諧、團結、穩定,達到“和而不同”,而不是盲從附和。 原文:樂節禮樂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君子以禮樂協調和調節自己為樂。 解讀:君子是以禮儀禮節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的,在以禮協調、調節之時,樂在其中。 原文:樂道人之善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君子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樂。 解讀:別人有了進步和優點,是遵循禮和仁的要求的結果。禮和仁得到發揚光大,君子當然高興。他在稱道別人的好處時,自己也感到快樂。稱道別人的好處,也是君子的修養的必然行為。 原文:樂多賢友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君子以有許多賢人做朋友為樂。 解讀:君子也是賢人。賢人之間是志同道合的。賢人多了,朋友就多了,心裏當然是快樂的。 原文: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之,亦不可行也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 譯文:只知道要和,而一意求和,不用禮來節制,也是不可行的。 解讀:提倡和諧、協調,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特點,也是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。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是以和為貴的,但他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,如果單純為和而和肯定是行不通的,必須要有禮的規定來約束調節。所以孔子提倡的和,不是無原則的調和與和稀泥。在實際運用禮儀禮節時,不能不按禮儀的規定,但也不能過分,以能達到和諧為標準。只要大家覺得和諧、協調了,這就完美了。無論大事,還是小事,都應該以協調、和諧為標準。 原文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人年輕的時候,血氣未定,要戒除的是迷戀女色。 解讀:君子根據年輕人生理髮育特點,提出應注意的重點問題。 原文: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人壯年之時,血氣方剛,要戒除的是好鬥。 解讀:君子根據壯年人生理髮育特點,提出應注意的重點問題。 原文: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(《論語·季氏》) 譯文:人老年之時,血氣已經衰微了,要戒除的是貪得無厭。 解讀:君子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,提出應注意的重點問題。 以上三段話,是孔子按照人在少年、壯年、老年的不同特點,分別提出君子修養的重點,説明孔子對於道德修養已有較為具體的研究,值得注意。 原文: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。(《論語·學而》) 譯文:君子飲食吃飯,不要求吃得飽足,居住不要求安逸。 解讀:這裏談的是君子對物質生活的態度方面的要求。不過分求全於生活條件,重要的是把工作做好。 原文: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(《論語·為政》) 譯文: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;三十歲能知書識理、立身處世;四十歲時能堅定自己的學説而不迷惑;六十歲時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,一切話都能聽進去;七十歲時能隨心所欲,也不會越出規矩。 解讀:“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命,六十耳順”一語,是孔子最早表述的經典名言。他把人成年以後,各個年齡段的人文特點言簡意賅地給以表述。 原文:才不才,亦各言其子也。(《論語·先進》) 譯文:不管有沒有才能,但總是自己的兒子。 解讀:講孝悌和諧,孔子大多講的是子女對父母的孝,儘管孔子主張父行父道,但父對子的話卻講得不多。此處就是講的父親對兒子之情。 原文: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 譯文:君子吃粗糧,喝白水,彎起胳膊當枕頭,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。 解讀:安貧樂道,以苦為樂,貧賤不能移。 原文: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 譯文:君子發奮讀書,快樂的把一切憂慮都忘了。 解讀:君子具有的多麼淡然的心態。 原文:燕居,申申如也,夭夭如也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 譯文:君子閒居的時候,儀態温和舒暢,臉色愉快。 解讀:君子閒適散淡,不亦説乎。 原文:食不語,寢不言。(《論語·鄉黨》) 譯文:君子吃飯的時候不交談,睡覺的時候不説話。 解讀:這裏有養生道理,有科學性。 原文:鄉人飲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(《論語·鄉黨》) 譯文:君子和鄉里人飲酒的時候,等老人出去以後,自己才出去。 解讀:這裏體現君子的尊老愛老之情。 原文: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。言前定則不跲(jiá),事前定則不困,行前定則不疚,道前定則不窮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凡事有預計就會成功,沒有預計就會失敗。説話事先想定就不會語塞。做事事先想定就不會感到困難。行動前事先想定就不會內心不安。法則事先想定就不會陷入絕境。 解讀:做任何事情,在未做之前,都要謀劃好,考慮周全,心中有數、有底,做事按照預先的計劃去落實,那就一定會成功。 原文:貴德而尊士,賢者在位,能者在職。(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) 譯文:重視道德德性,使道德高尚的賢人在位,才華出眾的能人來任職。 解讀:選拔用人的標準,首先重在思想道德品質,然後是重視能力。 原文:存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 譯文:觀察人的方法,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的了。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心中的醜惡。一個人心中正直,眼睛就顯得清明;心中不正直,眼睛看上去就不免昏花。 解讀:眼睛是心靈的窗户,眼睛能反應一個人內心的祕密。 原文: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兼得,舍魚而取熊掌者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譯文:魚是我想要的東西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,要是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,我就寧願不要魚而要熊掌。 解讀:魚和熊掌都是美味,但熊掌味更美,所以我要熊掌。在我都想要的兩樣東西中只能要一樣,只能選取價值最大的。 原文:仁、義、忠、信,此天爵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譯文:仁義忠信、好善不止,這便是天然的爵位。 解讀:孟子認為,爵位有人為的爵位,如公卿大夫等;有天然的爵位,如仁義忠信等。天然的爵位就是道德的培養。在正常的社會里,天然的爵位培養好了,人為的爵位便隨之而來。但是,有的人修養天然的爵位,把它當做敲門磚,是為了得到人為的爵位。一旦人為的爵位到手了,便拋棄天然的爵位。這是錯誤的。 原文: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,奚翅食重?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譯文:拿關係重大的吃的問題,與無足輕重的禮的細微末節相比較,吃的問題豈止是重要嗎? 解讀:在按禮節找食物就得餓死,不按禮節找食物就能得到食物二者之間,孟子認為後者更為重要,二者不能相提並論。禮,固然是重要的,但細節的禮節和能救命的食物相比,小禮節便要服從生命的需要。不要死板地對待禮節。 原文: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譯文:上天要把重大的任務加在這個人的肩頭上,一定要先使他心志遭到折磨,筋骨勞累,體內飢餓,口袋空空,行為處處被擾亂,就是為了心志得到鍛鍊,性格堅韌,由此培養他平時所不能具有的能耐。 解讀:這是兩千多年來,志士仁人應對艱苦環境、培養堅定意志、刻苦鍛鍊自己的座右銘,是千古經典名言,至今仍是我們激勵自己的動力。 原文:人之有德慧術知者,恆存乎疢(chèn)疾。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 譯文:那些有德行、聰明、學術和才智的人往往來自艱危的處境。 解讀:艱危和苦難對君子來説是人生的一種財富,對很多人來説,困難處境能不低沉,不灰心,把困難當作動力,自強不息。 原文:君子有三樂:父母俱存,兄弟無故;仰不愧於天,俯不怍於人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。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 譯文:君子有三樁樂事:父母全都健在,兄弟也沒災沒病;上對得住天,下對得起人;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對他們進行教育。 解讀:父母兄弟都健在,是人之所願,其樂可知。君子懷德,無愧於天地百姓,其樂也可知。得到優秀的學生,使自己的道德道義後繼有人,並且多年後很多人將以此會受到好處,其樂也可知。 原文:知者無不知也,當務之為急;仁者無不愛也,急親賢之為務。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 譯文:智者本應無所不知,但必須急於處理當前最重要的工作;仁者本應無所不愛,但必須把親近賢人當作唯一的急務。 解讀:解決當務之急,尊重德才皆備的賢人,是最為要緊的事。 原文: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(《孟子·盡心下》) 譯文:百姓是最重要的,其次便是社稷,君主要算是較輕的了。 解讀:“民為貴,君為輕”,孟子的民本的思想難能可貴。 原文: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(《論語·子路》) 譯文:得不到行為合乎中庸的人而與之交往,那就一定要找志高行狂和拘謹守節的人相交往。志高行狂的人勇於進取,拘謹守節的人有所不為。 解讀:中行,即行為合乎中庸之道。孔子要求進能踐行道義,退能有所不為,在不同的情況下能採取不同的態度。只有兼備這兩個方面,才是合乎中庸,即中行。狂者勇於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,雖然各有可取之處,卻都偏於一面,另一面則都有不足,因此都不合中庸的要求。 原文: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,這叫做中;表露出來但合乎法度,這叫和。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,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則。達到了中和,天地便各歸其位,萬物便生長髮育了。 解讀:中和思想,是天人合一的思想。它把人的情緒、人與社會法則聯繫,和天地運行相和諧。 原文:執中為近之。執中無權,猶執一也。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 譯文:折中的主張近乎正確,但如果持折中的主張而不知道隨時變通,那也還是固執一偏。 解讀:君子把權變和靈活處理事情看得特別重要,不懂得權變,就不懂得折中。 原文: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(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) 譯文: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好,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好。 解讀:人和,是個人、團體、社會、國家取得勝利和成功的最重要的條件。 原文:樂民之樂者,民亦樂其樂;憂民之憂者,民亦憂其憂。樂以天下,憂以天下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 譯文:以民眾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人,民眾也會以他的快樂為民眾自己的快樂;以民眾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的人,民眾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民眾自己的憂愁。樂與天下人同樂,憂與天下人同憂。 解讀:你與天下人同憂樂,天下人也與你同憂樂。這樣達到天下之人同心同德。 原文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 譯文:尊奉孝敬自家的老人,推而廣之也應尊奉孝敬人家的老人;愛撫自家的兒童,推而廣之也應該愛撫別人家的兒童。 解讀:這是孟子最早闡述的儒家千古流傳的經典名言,也是孟子對孔子推己及人仁愛思想的創造性發展。 原文:中也養不中,才也養不才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道德修養高的賢者應該薰陶培育道德修養不高的人,有才智的能人應該薰陶培育才智低下的人。 解讀:這個“中”指的是無過不及,即要把握好事情的分寸。即中庸之道所謂的中。 原文:人恆過,然後能改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譯文:一個人只有經過多次錯誤和失敗的教訓,然後才能改過自新,走上正道。 解讀:按照中和思想的説法,中人之性,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,但有過後能改。 原文:困於心,衡於慮,而後作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譯文:只有經過艱苦的思想鬥爭和錯綜複雜的重重思慮,然後才能有所作為。 解讀:遇到事情,經歷思想鬥爭和反覆思考,深思熟慮,胸有成竹,才能有所作為。 原文:無為其所不為,無慾其所不欲。(《孟子·盡心上》) 譯文:不要做那些自己不願做的事,不要貪圖那些自己所不該要的東西。 解讀:有所不為、有所不欲,是人之常情。私心萌發而不能以禮來約束自己,人往往幹些自己不願乾的事,貪圖一些不該貪圖的東西。這時需要不為和不欲。 原文:道之不行也,知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;道之不明也,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,是因為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了,愚昧的人達不到它;中庸之道不能被髮揚,是因為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,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。 解讀:由此段話可以窺知,中庸思想就是不要太超過了,也不要達不到它。要求無過無不及才符合,實質就是適度為好。 原文: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,而天下平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 譯文: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,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,天下就會平安昌明。 解讀:每個家庭都和睦了,社會也就能得到平安。 原文:不明乎善,不誠其身矣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 譯文:一個人不懂得什麼是善,本身就不會具備誠心。缺乏誠心的人,是不能感動別人的。 解讀:善和誠心密不可分,有着良性的互動關係,心誠則靈。 原文:執其兩端,用其中於民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掌握好事物的兩端,對民眾使用折中的辦法。 解讀:凡事物都有兩端,如大小、厚薄、高低、多少等,取中用之。由此知,中庸有折中的意思。無過無不及是中庸的內容。 原文:過猶不及。(《論語·先進》) 譯文:過頭了和不夠是一樣的。 解讀:“過猶不及”是從另一面對中庸思想以具體説明。朱熹用“無過無不及”來解釋“中”字,就是由此而來,意思就是適度。為了保持適度,就要反對和防止過頭和不夠。我們常見的片面性,走極端,左右搖擺,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,絕對化等等,就是不懂得過猶不及、無過無不及的道理。我們應該懂得過頭和不夠都是不對的,把握適度。 原文:人有不為也,而後可以有為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人只有對某些事捨棄不幹,然後才可以有所作為。 解讀:君子對從事的事情要經過審慎地選擇,確定目標後方能有所作為。要是無所不為的話,哪能有所作為呢? 原文: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(xié)矩之道也。(《禮記·大學》) 譯文: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,百姓就會敬重老人;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,百姓就會敬重兄長;居上位的人憐愛孤小,百姓就不會不講信義。所以,君子的言行具有示範作用。 解讀:治理社會,關鍵在於當政者和君子的示範表率作用。從敬重老人,尊敬兄長,愛護孤寡幼小做起。 原文:施仁政於民,省刑罰,薄税斂,深耕易耨(nòu),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 譯文:對人民施行仁政,廢除嚴刑峻法,減免苛捐雜税,督促人民深耕土地,速除雜草。壯年人在農閒時講求孝順父母、尊敬兄長、對人忠誠信義。 解讀:孟子把孔子的仁愛思想,創新發展為仁政思想。主張當政者對百姓施仁政。 原文:小德川流,大德敦化,此天地所以為大也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小德如江河流行,大德敦厚化育,這就是天地為大的原因。 解讀:大德小德互不相害,互不違背,和諧配合,各有各的作用和表現。 原文:大人者,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,惟義所在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有道德修養的君子,講的話不一定句句守信,做的事不一定件件果斷徹底,關鍵看言行是否合乎道義。 解讀:符合於義,則信、果就在其中了。有時只注重信和果,未必能合於義。而不合於義,機械地強調信和果則沒有意義。 原文:其為父子兄弟足法,而後民法之也。(《禮記·大學》) 譯文:能使父親兒子兄長弟弟各守其位,百姓才能效法。 解讀:孝悌與對親屬嚴格要求都重要。當政者要依法辦事,首先要管住自己的親屬,使他們守法,然後要求百姓才有説服力。 原文: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;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譯文:憐憫他人災難的心,人人都有;做了不光彩的事感到羞恥的心,人人都有;對人有禮貌的心,人人都有;判斷事物是非的心,人人都有。 解讀:孟子認為,人本來的質性,都可以使之趨向善良,這就是人的性本善。至於有的人不幹好事不是他的質性不好。後來荀子提出人的質性為惡。性善論和性惡論形成為對立的兩大派。性善論後來成為宋明理學的正統人性學説。稱為性命學。 原文:惻隱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 譯文:憐憫他人之心便是仁;對不光彩的事感到羞恥的心便是義;對人有禮貌的心便是禮;判斷事物是非的心便是智。 解讀:孟子認為,人人都有仁、義、禮、智之心,它不是一個解讀:人的裝飾,而是人本身原來就具有的,只不過沒有意識到罷了。 原文:以善服人者,未有能服人者也。以善養人,然後能服天下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拿自己的長處去折服別人,沒有能夠使人折服的。拿自己的長處去教育幫助別人,才能叫別人心服。 解讀:用自己的長處教育和幫助別人,使別人也能掌握和獲得這些長處,別人就會從心裏感激於你。如果以自己之長,想盛氣凌人地折服別人,則正好相反。 原文:為人子,止於孝;為人父,止於慈。(《禮記·大學》) 譯文:身為人之子,當孝順父母;身為人之父,當慈愛子女為懷。 解讀:父慈子孝。 原文:博學而詳説之,將以反説約也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廣博地學習,詳盡地解説,目的是要達到最簡明扼要的地步。 解讀:只有做到博學詳説,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,使人明白其中的道理,才能對知識達到概括和簡約的層次。 原文:謹癢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。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 譯文:認真搞好學校教育,反覆闡明孝敬父母、兄弟相愛的道理。 解讀:孝悌是教育的重要內容。 原文: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祿,必得其名,必得其壽。故天之生物,必因其材而篤焉。(《禮記·中庸》) 譯文:有崇高德行的人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地位,必然會獲得應有的俸祿,必然會獲得應有的聲望,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壽命。因此,上天生育的萬物,必定會因為他們的資質而受到厚愛。 解讀:從社會發展的規律看,就應該這樣。一個正常的社會,每個人經過主觀的努力,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。 原文:聲聞過情,君子恥之。(《孟子·離婁下》) 譯文:聲譽超過了實際,有道德的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種恥辱。 解讀:名不副實,而處於盛譽之下,君子不為也。 |